大同世界的願景

壹、    前言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 願,就是心願,景,就是景象,是一個預見未來的美景。這個美景給人動力去做一件事情。對個人來

              說,願景就是個人在心中所持有的意像或景象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願景就是吾”心”也嚮往之 進而”身體”力行

             大同世界的同意詞:儒家: 大同世界

             基督教: 天國實現在人間

             佛家:華嚴世界、彌勒淨土

            (以上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講述同樣的  這個事)

貳、    大同世界典故的由來

           大同世界這一篇選自禮記禮運篇,記敘  孔子感嘆魯國禮儀摔衰敗,因而提出「天下為公」,

           大同之治的理想世界。文中流露出  孔子的嚮往之情,且大同世界正是儒家應運的至高境界。

           進學之道選自禮記學記篇。禮記是孔門後學者所記,為十三經之一,與周禮、儀禮合稱為三禮。

 

       原文與翻譯: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昔者,仲尼與於蜡賓,事畢,出游於觀之上,喟然而嘆。─仲尼之嘆,概嘆魯也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─言偃在側,曰:「君子何嘆?」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孔子曰:「大道之行也,與三代之英,丘之未逮也,而有志焉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為公,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選賢與能,講信修睦。故人不獨親其親,不獨子其子;使老有所終,壯有所用,幼有所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長,矜、寡、姑、獨、廢、疾者皆有所養。男有分,女有歸。貨惡其棄於地也,不必藏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於己;力惡其不出於身也,不必為己。是故謀必而不興,盜竊亂賊而不作;故外戶而不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閉。是謂『大同』。」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譯: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曾經,孔子仕於魯國時,參與一次歲末的大祭,擔任助祭之賓,祭祀結束後,行走至宮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門的雙闕,深深的嘆息─孔子大概是看到了魯國的祭祀空存其儀式而已─他的弟子子游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,在旁見了,便問道:「夫子何以嘆息呢?」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孔子說:「真理大道的廣行,和三代帝王英明的時代,我雖未能趕上這樣的盛世,但從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書上的記載可以略知一二而嚮往。大道的實行,其就是天下至公無私的精神:將賢能的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人選拔推舉出來,人與人相處之間,講求信用,和鄰居間敦修和睦,所以說不只是敬愛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自己的父母,不只是愛惜自己的子女,使老者皆得終養,以安享天年;正值壯年的人,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能過發揮其所長,善用自身的才能;年幼的人,能夠獲得教養,以成長卓壯;老而無妻、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老而無夫、幼而無父、老而無子、殘廢、久病的人,都能分別有適合他們的歸所。男的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有守本份,女的有歸宿。物品不可棄置於地,愛惜公物,更不會因為一己之私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屯積財貨資源,不會自私自利據為己有;有能力的人,竭盡心力,努力奉獻自身的一己之力,而不會置身旁外,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不會想去不勞而穫。都能盡全力地工作,卻沒有“多得”的念頭,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如此的話,陰謀詭計被抑製而無法興起,劫奪偷盜殺人的壞事不會出現,也就是說到了最後,大門跟本就不必關上,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這就是所謂的『大同世界』。」

 

肆、天國實現在人間(啟示錄)聖經上也預言了大同世界

21章第一節: 我又看見一個新天新地;因為先前的天地已經過去了,海也不再有了。

21章第二節: 我又看見聖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裡從天而降,預備好了,就如新婦妝飾整齊,等候丈夫。

21章第三節: 我聽見有大聲音從寶座出來說:看哪,神的帳幕在人間。他要與人同住,他們要作他的子民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。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,作他們的神。

21章第四節: 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;不再有死亡,也不再有悲哀、哭號、疼痛,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

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了。

21章第五節: 坐寶座的說:看哪,我將一切都更新了!又說:你要寫上;因這些話是可信的,是真實的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他又對我說:都成了!我是阿拉法,我是俄梅戛;我是初,我是終。我要將生命泉的水白白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賜給那口渴的人喝。

21章第六節: 得勝的,必承受這些為業:我要作他的神,他要作我的兒子。

21章第七節: 惟有膽怯的、不信的、可憎的、殺人的、淫亂的、行邪術的、拜偶像的,和一切說謊話的,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他們的分就在燒著硫磺的火湖裡;這是第二次的死


     彌勒淨土的典故

           大寶積經彌勒菩薩所問會如此記載:

世尊  釋迦牟尼佛向阿難說:菩薩的修行,有二種莊嚴,二種攝取,那就是「莊嚴佛國,攝取佛國」,以及「莊嚴眾生,攝取眾生」二種

佛陀對阿難說:「阿難啊! 彌勒菩薩在過去世修菩薩行的時候,喜歡莊嚴佛國,攝取佛國,而我於往昔修菩薩行時,喜歡莊嚴眾生,攝取眾生,但是!阿難你要知道,  彌勒菩薩是早我很久修行與發心,當 彌勒菩薩修習菩薩行,已經經過了四十劫之時間,那時候的我,才剛剛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而已,也就是說,剛剛發菩提心而已啊!

由於我修行過程中極為勇猛精進的原故,而提前  上生兜率補處,在賢劫住劫的第九小劫下生成佛,並且由我來為  彌勒授記,印證  彌勒菩薩在賢劫第十小劫人壽八萬歲時下生,成為賢劫第五佛,名為  彌勒……。」

(此段因緣在中阿含經與賢愚經都有如下記載:「賢劫第十劫人壽八萬四千歲時,當有佛,名  彌勒如來。」)

 

佛陀再向阿難說:「為什麼  彌勒菩薩比較喜歡莊嚴佛國,攝取佛國呢,因為  彌勒菩薩在過去世修菩

薩行時,作了這樣的誓願說:「如果有眾生薄婬、薄怒、薄癡,並成就十善業的時

候,我才要成佛度生。」就是因為  彌勒發了這樣的願力,所以才在眾生成就十善業之德行,眾生都已完修而能做到薄婬、薄怒、薄癡,人間成為淨土的時候,  彌勒菩薩才下生完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佛,度化眾生。

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這是彌勒菩薩的慈悲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也是慈悲)

 

以上的幾種說法都在預告一個即將發生的事實,那就是人子的再臨,眾生的得救,…那誰是人子呢?是只有指耶穌基督嗎?.一位人子引領更多的人子.......ˊ值得好好想"

 

伍、    歸總

        

大道之行也,天下為公,什麼樣才是天下為公呢?,一種我們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,,那叫作良知良能,良心本性。宇宙萬物天地之間,有它的一套準則,當我們感嘆造物者的偉大之餘,同時就是認同這一套準則,就科學的眼光,萬物的構成本來就是自有一套法則,洏我們所研究的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的一切學科,也都是人類用他的雙眼,觀察這充斥於這世上的所有的事,用他的邏輯觀念加以整理整合出來的。如果講的再深遠一點,我們生於自然,而這套準則構成自然,事實上我們本身也以著這準則─我們的良知我們的良能,也就是我們的良心,也是孟子所倡導的人性本善。易經:同人卦(善與人同)怎麼同呢?講的白話一點就是將心比心,換個角度異位而想。

        所謂大同的意境,是一種無私的感受─「天下為公」,而天下為公,就是大家都是一體的,所以文章中才會寫到「不獨親其親,不獨子其子」,大家就是一家,放下彼此的成見分別。

故經曰:人類的原罪是分別。分別心去徐了,回歸自己的本來面目。

        大道之行也,天下為公,這大道的實行,這修己的功夫,只應大道本來就存於心中,只是你還不知它的存在與否,知道它的存在,也就是相信自己良心,一切以良心為出發點,凡行事作臥,先想自己有沒有沒行為的不當,看自己的良知是否安住。 讓心中的良心,良知成長卓壯,做好自己修身的功夫,廣泛的實行於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,才有後面的齊家,再而後國治,再而後天下平,這就是所謂大同世界,天國實現在人間,彌勒淨土實現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教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